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这些菌产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养料。如进行有效的阳光照射后,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被有效的杀灭,腐体可作养料。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的利用率也越高。
植物茎叶中含有果胶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等,把植物的茎叶作为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的来源。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瘤内的,叫根瘤菌,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独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实行深耕、增施**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种植土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
土壤生物污染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质,使**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土壤污染物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病原体,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蠕虫卵)、破伤风杆菌、霉菌和病毒等。它们主要来自做肥料的人畜粪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都会使土壤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这些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如痢疾杆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结核杆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虫卵能生存315~420天,沙门氏菌能生存35~70天。
第二类是有毒化学物质,如镉、铅等重金属以及**氯农药等。它们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
第三类是放射性物质,它们主要来自核爆炸的大气散落物,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产生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它们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的威胁。由核裂变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长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90锶(半衰期为28年)和137铯(半衰期为30年)。空气中的放射性90锶可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锶的浓度常与当地降雨量成正比。
土壤种类: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土壤检测参数及标准:
土壤(39个参数)
(总砷、总汞、总碳、铜、锌、镍、铅、铬)(**质、碳酸盐、全钾、全磷)(硝酸根、亚硝酸根、钾、钠)(铜、锌、铁、锡、乙醇、苯甲酸、可滴定酸度、矿物杂质量、可溶性固形物、水不溶性固形物)(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及其碱度、干物质、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六六六、滴滴涕、**磷、**氯、硝酸盐、硫酸盐)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
GB/T(17135~17141)-1997 土壤质量成份的测定
NY/T(85~88)-1988 土壤中成份的测定方法
GB/T(15401~15402)-94 水果、蔬菜及其制品中成份的测定
GB/T(12284~12296)-90 水果、蔬菜及其制品中成份的测定
GB/T(8856~8859)-88 水果、蔬菜产品中成份的测定
GB/5009.(1~34)-96 食品中成份的测定方法
常见的重金属元素有镉(Cd)、汞(Hg)、银(Ag)、铜(Cu)、金(Au)、铁(Fe)、铅(Pb)等。
土壤块状结构体:
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组分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适时耙耱,冬季冻土后,辗压,以提高土壤**质含量,也可掺河沙或炉渣灰来改良。
片状结构体
水平面排列,水平轴比垂直轴长,界面呈水平薄片状;农田犁耕层、森林的灰化层、园林压实的土壤均属此类。不利于通气透水,造成土壤干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松土施用**肥,公园街道绿地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可进行透气铺装、种植地被植物或进行必要的围栏保护,结皮和板结的可采取适墒深翻,增施**肥解决。
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较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gbaa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