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
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
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
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
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标准:为**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这些菌产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养料。如进行有效的阳光照射后,、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被有效的杀灭,腐体可作养料。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的利用率也越高。
植物茎叶中含有果胶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氢酶等,把植物的茎叶作为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的来源。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瘤内的,叫根瘤菌,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实行深耕、增施**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污染物可分为三类:
类是病原体,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蠕虫卵)、破杆菌、霉菌和病毒等。它们主要来自做肥料的人畜粪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都会使土壤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这些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如痢疾杆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结核杆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虫卵能生存315~420天,沙门氏菌能生存35~70天。
第二类是有毒化学物质,如镉、铅等重金属以及**氯农药等。它们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
第三类是物质,它们主要来自核爆炸的大气散落物,工业、科研和机构产生的液体或固体废弃物,它们释放出来的物质进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的威胁。由核裂变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长半衰期元素是90锶(半衰期为28年)和137铯(半衰期为30年)。空气中的90锶可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锶的浓度常与当地降雨量成正比。